當前位置: 首頁 > 政策法規 > 國家政策 > 詳細內容

政策關注丨科技部 住建部 印發“十四五”城鎮化領域科技創新規劃 部署7項重點任務

廣東裝配式建筑分會     2022-12-08     2831

圖片

科技部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印發《“十四五”城鎮化與城市發展科技創新專項規劃》的通知
國科發社〔2022〕320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科技廳(委、局)、住房城鄉建設廳(委、管委、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局、住房城鄉建設局,各有關單位:
現將《“十四五”城鎮化與城市發展科技創新專項規劃》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區本部門實際,認真貫徹實施。

科技部  住房城鄉建設部

2022年11月18日
(此件主動公開)




十四五”城鎮化與城市發展科技創新專項規劃

為明確“十四五”時期城鎮化與城市發展領域科技創新的總體思路、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制定本規劃。

一、形勢與需求

(一)我國城鎮化與城市發展科技創新現狀。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城鎮區域規劃、綠色建筑、城市基礎設施和生命線工程、城市功能提升、生態居住環境改善、城市信息化管理、城市文化遺產保護與價值挖掘等方面的科技創新取得了長足進展。超高層建筑、大跨度空間結構、跨江跨海超長橋隧等特種結構工程建造技術居于世界領先水平,建筑節能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新型建筑結構突破技術瓶頸,工程設計實現自主研發。但是與世界領先水平相比,我國城鎮化領域大部分技術仍處在跟跑或并跑階段,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相關材料、裝備及工程專業軟件等領域的應用基礎研究仍然不足。同時,城市信息化水平尚不能滿足現代化治理的需求,實現城鄉建設領域碳減排目標還需要更多綠色低碳技術支撐。

(二)國際城鎮化與城市發展科技創新發展趨勢。

近10年來,以城市群和都市圈為代表的巨型城市區域成為國際研究熱點,在巨型城市區域落實《巴黎氣候協定》《生物多樣性公約》等逐漸成為焦點,包括基于自然的規劃措施、資源優化配置和動態調整、完善公共交通和城市基礎設施等。一些城鎮化率較高的國家在城鎮化與城市發展領域科技部署時,更加關注綠色建筑、低碳城區、適老化社會建設和既有城區建筑改造升級,更加注重信息技術在國土空間優化和城市(群)建設規劃、城市基礎設施運維、城市功能和空間效率提升等方面的研究和應用。

(三)我國城鎮化與城市發展科技創新戰略需求。

“十四五”期間,我國城市發展將從經濟主導更多轉向生產生活生態多元導向,城市建設方式將由增量擴張轉向存量挖潛,城市生產生活方式將加快綠色低碳轉型。城鎮化與城市發展科技創新要緊密結合我國城鎮化進程需求,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提高城鎮規劃建設科學化水平與城市運行智慧化水平,引領住房城鄉建設低碳轉型,促進城鎮可持續發展,全面支撐建設宜居、創新、智慧、綠色、人文、韌性城市。

二、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體系設計為總領、以目標導向為主線、以技術突破為重點、以場景應用為驅動,進一步整合科技資源、加強統籌協調,著力提升城鎮化與城市發展領域的科技支撐能力,破解城鎮化發展難題,構建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范式,開創城鎮化與城市發展領域科技創新工作新局面。

(二)基本原則。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保障民生、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解決城鎮化進程中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迫切的問題,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城市和建筑舒適性、健康性、功能性需求,提升建筑宜居水平,豐富城市文化內涵。
堅持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面向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狠抓城鎮化領域綠色低碳技術攻關,全方位全過程推行綠色規劃、綠色建造、綠色運維、綠色消納,有效降低能源消耗與溫室氣體排放。
堅持系統思維與創新引領。圍繞城市建設全生命周期,統籌規劃、設計、建設和運維各環節創新主體,推動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加強關鍵核心技術與裝備研發攻關,加快新技術在城鎮化領域的典型場景應用,以科技創新驅動城鎮可持續發展。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城鎮化與城市發展領域科技創新體系更趨完善,基礎理論水平與創新能力顯著提高,為新型城鎮化提供更高質量的技術解決方案,有力支撐城鎮低碳可持續發展,推動城市建設與文化旅游等相關產業發展壯大,科技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民生。
應用基礎研究水平顯著提升。構建國際領先、中國特色的國土空間、城市(群)建設規劃理論和方法。在建筑結構體系與工程建造材料應用基礎研究方向取得新突破,形成以健康、低碳和高品質為目標的數字設計、建造和運維的新方法和新工具。
關鍵核心技術裝備研發能力顯著增強。在城市更新、建筑低碳節能、韌性城市和全齡友好城市建設、智能建造軟硬件平臺、文旅資源保護利用等方面突破一批關鍵技術裝備。實現建筑與基礎設施功能提升、智能建造和智慧運維、公共文旅服務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的國際并跑與局部領跑。
領域創新能力體系建設取得新進展。培養一批城鎮化領域高端人才和創新團隊,推動建設一批國家級科技創新基地和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培育一批城鎮化領域科技創新骨干企業,進一步優化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
科技創新示范引領作用加快凸顯。在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雄安新區以及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等重點區域,完成一批城市生態修復與功能完善、城鄉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創新示范工程,建設一批高品質綠色健康建筑和低碳宜居示范城市。

四、重點任務

(一)加強城市發展規律與城鎮空間布局研究。

深入推進以人民為中心的城鎮化發展戰略,加強城市發展規律與城市體系布局研究,提升規劃調控能力,支撐服務國家城市與城市群戰略性布局。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推動城鄉建設高質量發展,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鎮空間優化開發、城市(群)及都市圈建設規劃設計、城市體檢評估等新型城鎮化創新理論方法、關鍵技術體系與應用示范平臺。

專欄1 城市發展規律與城鎮空間布局

1. 城市群和區域可持續發展指標與智能監測技術。研究基于生態本底網絡結構的城市群和區域綠色發展的方法論;研究城市群和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指標評價體系;研究基于碳中和目標的低碳城市綜合評價方法、碳排放核算技術和全生命周期碳代謝模擬技術;研發城市群和區域建成區的實時監測與感知技術;研發基于生態優先的城群人--產耦合評估技術;研究城鎮復雜場景的多模態融合感知與場景智能認知技術;開展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的試點工作。

2. 城市體檢評估技術。研究城市體檢評估方法、標準與指標體系;研究面向常態化監測的城市體檢體制與機制;研究城市體檢多源數據的自動化采集、綜合分析處理及標準化診斷技術;依托城市信息模型基礎平臺,搭建國家--市聯動的仿真、模擬與智能決策的城市體檢信息平臺與數據庫。

3. 數字化規劃設計。研究基于多維空間傳輸的城市空間數字規劃設計方法;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圖形引擎技術;研發城市設計方案智能生成與仿真技術;研究人的環境行為演變及多尺度空間演變模式識別技術,建立中國超大城市人的環境行為演變模式識別成果庫;研究基于實景三維的多尺度時空地理信息數據生產、建模、管理及服務技術,搭建國家--市多層級分布式時空地理信息數據庫與平臺


(二)加強城市更新與品質提升系統技術研究。
面向城市大規模增量建設轉為存量提質改造和增量結構調整并重發展的階段,針對我國城市功能宜居、綠色低碳、智慧人文的發展需求,以城市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市政設施運維安全高效、智慧智能、集約節約為目標進行關鍵核心技術研究,全面提升城市品質,提高以人為核心的城市建設水平,支撐完整社區、城鎮老舊街區(小區)改造、歷史文化街區更新保護、既有建筑和工業園區再利用、地下空間高效利用等新時期城市更新工作,開展規?;こ淌痉?。

專欄2 城市更新與品質提升

1. 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診治更新。研究既有工業廠區、歷史文化街區、城區人文保護、改造與功能提升技術;研究既有建筑、社區一體化綠色改造、健康改造、適老改造、消防安全改造、垃圾分類投放設施等宜居改造與性能提升技術與裝備;研發建筑與基礎設施的智能檢測、監測技術與裝備;研發建筑與基礎設施全生命周期性態演變評估與控制技術;研發建筑與基礎設施高效修復、加固技術與裝備。

2. 地下空間開發與地上空間高效利用研究地下空間高效開發利用規劃、建設和運維基礎理論;研究地下空間資源開發適宜性評價與三維規劃管控原理;研發地上地下環境約束下的地下空間容積率控制原理、調查規劃方法與高效利用技術;研究地下空間防災規劃技術;研發地下空間開發建造技術與設備,包括地下大空間開發裝備、深層地下空間開發技術與裝備、受限空間增容開發技術與裝備、地下空間開發可持續發展技術、智能化地下空間開發工程建造技術。

3. 全齡友好城市、活力街區和完整社區。研究城區各類建設場景的智慧建造技術,城市無障礙環境建設技術體系,城市噪音控制與城市熱島效應優化技術,智慧停車管理與慢行交通系統建造技術,基于公共交通導向(TOD)的多功能綜合體建造技術,全齡友好型城市公共設施、公共環境、居家環境、信息環境評價與建造技術體系,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技術體系、普惠托育與適嬰適童主動健康服務設施建設技術體系,多場景、多業態全齡社區服務設施建設技術。


(三)加強智能建造和智慧運維核心技術裝備研發。

面向存量巨大的建筑與基礎設施高效運維及街道社區精細化運維等城鎮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公共服務需求,以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為基礎,開展智能建造與智慧運維基礎共性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研發與轉化應用,促進建筑業與信息產業等業態融合,顯著提高建筑工業化、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推進市政公用設施的物聯網應用和智能化改造,提升建筑與市政公用設施系統協同管控能力、保障設施供給安全,提升城市運維效率。

專欄智能建造與智慧運維

1. 工業化建造與智能建造軟件裝備。研究非線性幾何特征建模與BIM圖形引擎,建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BIM三維圖形平臺并發展相應軟件生態;研發部品部件智能生產線;開發面向典型工程、極端工程建造場景的嵌入式智能融合感知終端;研究大型工地施工現場全要素感知自適應組網技術多模態異構數據的智能融合技術;研究基于工程供應鏈、產業鏈和價值鏈的建筑產業互聯網關鍵技術;研發智能化工程機械、建筑機器人裝備以及人機協同作業系統;研究貫通數字設計、智能生產、智能施工等全產業鏈的技術標準體系。

2. 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結構體系。研究可持續及環境友好型先進土木工程材料,包括先進水泥基材料、金屬材料、復合材料、智能材料、可再生與低碳排放材料等;構建基于材料結構一體化的適應復雜需求和嚴苛環境的新型結構體系;研發基于工業化建造的城市橋梁新體系及其安全運營和韌性提升關鍵技術;研發適應工業化與智能建造的新型建筑結構體系與關鍵技術。

3. 智慧運維研究公共服務數據治理與數字孿生技術;研究基于三維空間單元的城市信息模型(CIM理論和平臺構建關鍵技術與應用;研究城鎮智能體理論、數據與運行安全等技術標準體系;研究建筑、大型交通樞紐與市政公用設施智慧運維關鍵技術裝備,研究城市數據大腦及數字孿生城市建設理論與技術,構建全場景智能監測預警和智慧綜合運維服務平臺;研發城市道路系統協同運行平臺;研究融合智慧社區與智慧家庭構建方法和技術體系,開展智慧城鎮綜合示范。


(四)加強綠色健康韌性建筑與基礎設施研究。

為推進綠色建筑與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人居環境,提高居民滿意度和獲得感,通過整合信息化、新能源和新材料技術,在基礎理論和設計方法、工程技術標準、新型綠色建材、圍護結構系統和部品、高效機電設備、高性能綠色建筑、健康社區與健康建筑、韌性城市等方面實現全鏈條技術產品創新并進行集成示范。

專欄4 綠色建筑與基礎設施

1. 高性能綠色建筑研究基于人工智能人因工程學的綠色建筑設計新理論新方法,研究多主體、全專業、高效能的綠色建筑設計建造全過程協同平臺,編制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新一代綠色建筑工程技術標準體系;研發性能可調建材功能復合、結構功能一體化的新型智能圍護結構產品,開發高效能機電設備與系統;研發低增量成本、高性能綠色建筑和超低能耗建筑、近零/零能耗綠色建筑關鍵技術體系。

2. 健康社區健康建筑。研究空氣、聲音等環境要素對人健康的定量影響(包括增強性影響)與相關機理,建立包括多尺度室內外環境參數等在內的數據收集平臺;開發社區-建筑室內外環境健康保障和優化提升關鍵技術,非視覺健康照明和健康睡眠保障技術,健康建筑與健康社區規劃設計和性能保障技術體系;研究未來社區規劃設計和功能體系,開展健康社區和健康建筑技術集成和示范。

3. 韌性城市。研究面向不同類型災害風險的韌性城市理論及設計、分類評價技術,城市綜合防災規劃理論,韌性城市區域致災動態模型與多災害韌性動態評估技術,城市生態空間韌性功能提升技術,建筑抗震、抗風、防火抗爆韌性系統提升技術及韌性結構新體系,城市應急廣播技術體系、城市綜合風險評估技術體系,城市應急避難場所、防洪排澇等基礎設施建設、評價和運維技術,城市群、都市圈空間韌性功能協同提升技術。


(五)加強城鎮發展低碳轉型系統研究。

以建筑領域積極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導向,面向城鎮能源系統發展目標,從單純追求能源消費側的節能減量轉變為以低碳發展為導向的能源消費側革命,積極開展城鎮低碳發展表征評價方法與監測系統、城市低碳能源系統、光儲直柔新型配電系統、市政基礎設施低碳減排與提質增效、城市生態修復與功能完善、零碳建筑、綠色消納等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究,推進零碳零排放城市示范。

專欄城鎮低碳支撐系統

1. 城鎮新型低碳清潔能源系統。研發熱水聯供、熱電協同、煙氣余熱利用與減排一體化、大溫差跨季節水熱聯儲等系列技術;研究光儲直柔新型供配電系統基礎理論、安全保護方法及相關標準,研發新型光伏一體化技術體系,直流供配電關鍵設備與技術;開展北方城鎮地區低品位余熱清潔供暖工程示范,以及源網荷儲用協同的區域能源系統試點示范

2. 市政基礎設施低碳減排與提質增效。研究供排水設施低碳排放與提質增效協同優化技術,污水收集處理過程溫室氣體控制與碳捕集技術,生態型水體全要素全生命周期低碳建設與運維技術,降雨徑流污染低碳凈化技術,可再生能源為核心的多能互補燃氣供應、能源梯級利用和運行優化技術,生活垃圾處理設施低碳排放技術與裝備,城市園林綠化碳匯增效技術。

3. 生態修復功能完善。研究城市生態修復與生境重建相關的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建設關鍵技術,基于遙感技術的城市河湖岸線生態系統恢復及調控技術,城市水循環體系智慧管控技術,城鎮近自然生態環境營建與運維技術,公園城市背景下都市空間綠化關鍵技術,研究城市光熱環境耦合調控治理技術、豎向城市構建與宜居環境營造技術。

4. 綠色消納。研究建筑與基礎設施低環境影響拆解技術,建(構)筑物三維形態及拆解受力特征的快速測繪分析技術,自動化、智能化建(構)筑物拆解專用裝備,適用于城市復雜環境的拆解專用器具與防護作業工具,拆解過程有害效應的生成傳播機制與精細控制技術,各類工業建(構)筑物高效拆解技術,拆除垃圾與城市垃圾低碳處理可再生綜合利用技術。


(六)加強文物科技創新與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研究。

面向包括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街區、文物史跡、古建筑、古遺址等在內的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利用的重大需求,加強文物保護與認知基礎研究和共性關鍵技術攻關,創新文物知識挖掘和展示傳播技術,構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建立完善文化遺產全周期保護修復和風險預控理論與技術體系,保護和共享城鄉歷史文化資源,全面支撐基于歷史文化遺產的學習、教育和國際交流等。

專欄6 文物保護和傳承利用

1. 文物保護與認知基礎研究。研究夏商時期文明傳承、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進程,中華文明起源與早起發展的整體脈絡和歷史規律;研究文物劣化機理與環境作用機制,研究文物典型劣化過程(病害)的等效模擬或實驗驗證方法;研究文物建筑火災蔓延機理;研究文物保護材料作用機理、失效機制、環境影響和服役周期預測方法;研究古代工藝逆向重建與文物產地溯源理論與方法,建立主要產地的示蹤指標基礎數據庫。

2. 文物保護與認知共性關鍵技術。研發文物表層病害無損檢測和智能診斷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發文物本體穩定化處理關鍵技術和裝備;研發文物保護新型功能性材料;研究基于歷史數據和多維特征的文物建筑動態風險智能評估方法監測預警模型防控技術裝備,研發針對文物建筑火災早期探測、快速救援處置技術和專用裝備,研究古建筑區域防雷、生物風險監測和出土文物應急保護環境控制成套技術和專用裝備;研發考古探測、發掘與研究關鍵技術和裝備。

3. 文物知識挖掘與展示傳播技術。研究博物館文物知識智能化深度展示方法與技術,研發館藏文物數字物紋提取關鍵技術與智能監管系統;研發面向特殊場景的虛實融合的文物知識展示與傳播技術;研發數字空間文物知識展示與傳播技術,研發文物超高清數字化與超高真實感繪制、珍貴文物動態歷史信息呈現與多模態交互、在線數字孿生博物館關鍵技術。


(七)加強文化旅游融合與公共文化服務科技創新。

針對我國文化服務領域智能技術應用、信息化技術融合不足,以及在提供安全、便利的旅游服務和精準智能旅游監管等方面的不足,研究文化和旅游科技的基礎理論、關鍵核心技術以及系統集成技術,提升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科技支撐能力,實現文化和旅游資源保護與管理服務共性關鍵技術突破,推動中國文化和旅游高端裝備形成國際競爭力,以智能服務平臺促進文旅行業監管模式變革。

專欄文化與旅游融合

1. 文旅資源保護利用研發文化資源保護與復原復現關鍵技術,優化文化數據提取、存儲、利用技術;研究傳統文化素材數字化挖掘與素材化基礎理論方法,研發文化資源數字化與內容挖掘集成技術;研究語言及視聽認知表達、跨媒體內容識別與分析、情感分析等智能創作基礎理論與方法,研發文化資源內容創作技術與裝備;研究新型全感知、自然交互、虛擬現實、全息影像等視聽技術,全媒體內容智能認知和生產處理技術;研發旅游資源保護開發技術與裝備,開發旅游資源數據服務平臺。

2. 公共文旅服務。研發公共文化服務共性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發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大數據分析集成技術;研發物理形態和數字形態文化資源的備災存儲關鍵技術與系統裝備;研究景區和博物館等智慧文化場館構建技術,開發國家文化公園、基礎文化設施智能化監測服務等技術和裝備,研發具備智慧媒體功能的公共文化信息視聽服務裝備;研發旅游智慧發展與旅游公共服務集成技術與系統;研發文旅演藝和文旅展演空間共性關鍵技術與專用裝備;研發文化場館和文化資源旅游應用專用技術與裝備。

3. 文化和旅游行業治理能力提升。研究文旅“智慧大腦”,研發文化行業治理與安全保障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究文化場所和設施安全保障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制定文化領域安全技術標準,開發文化行業大數據統計與分析集成技術和系統;研究旅游統計調查和征信服務基礎理論;研究國家旅游大數據體系理論與關鍵技術,研發旅游行業治理與安全保障技術與裝備,開發旅游區域安全檢驗檢測、大密度人流安全風險監控及處置等技術裝備。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體制機制,激勵自主創新。

完善科研經費管理機制和科研評價體制,堅持分類評價與政策激勵相結合,使科研項目和資金配置更好滿足城鎮化與城市發展領域重大需求。充分發揮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切實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注重科研成果的創新性和系統性,堅持科研工作源于工程、服務工程、引領工程,堅持績效評價導向,完善同行評議和考評機制,簡化項目申請程序,優化完善過程管理。

(二)加強政策扶持,創新投入機制,推動產業發展。

充分運用現有政策和資金渠道,著力支持關鍵技術研發、應用示范、成果產業化、創新能力建設等。鼓勵各級地方政府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強化對新型城鎮化相關產業投入的引導和帶動作用,建立以政府扶持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多元社會資金參與的創新投入機制,推動建筑業等相關產業高質量發展。

(三)統籌基地平臺建設,促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

面向城鎮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需求,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統籌推進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的建設,對符合“十四五”國家重點科研平臺建設領域和建設方向的行業重點研究平臺,加大支持力度,力爭培育進入國家重點科研平臺序列,不斷提升行業重點科研平臺的發展水平。

(四)加強人才培養支持力度。

通過各類人才計劃,加快培養領域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和評價體系,以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為紐帶,重點培養中青年科研骨干。重點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持續發展,建設行業專家智庫。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承擔重大科研項目,開展獨立性和原創性研究。

(五)推動科技成果示范應用與試點推廣。

結合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在城鎮化基礎條件好和可持續發展需求迫切的重點領域,圍繞智能建造裝備、低碳技術集成應用等方面,開展新模式、新技術、新產品試點示范,形成有效的經驗和模式,選擇標桿企業和產品進行推廣。

(六)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

在標準制定、知識產權等方面廣泛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不斷拓展合作領域。支持國內外科研機構、企業及行業組織間開展技術交流與合作,促進人才、資本、技術等科技創新要素的自由流動。鼓勵跨國公司、國外機構等在華設立相關領域研發機構。實行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提升科技支撐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來源:科技部)


020-2209 3641 1602970120@qq.com 留言咨詢 在線咨詢
 

首 頁 關于協會 政策法規 新聞資訊 技術與產品推介 專家庫 資料下載 會員服務 聯系我們

導航
×
精品免费AV在线播放,欧美一级A版性爱片在线,久久久久久久综合色一本,久久天天躁狠狠夜夜躁2020
亚洲特殊视频在线 | 午夜两性免费福利小视频 |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 日本久久久久久免费网络 | 亚洲国产日韩一级视频网站 | 日韩影片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