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推送丨30%裝配式列入清遠市建筑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征求稿
廣東裝配式建筑分會 2021-07-16 3772
清遠市建筑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征求意見稿)本次規劃主要任務為建筑業補短板、提升建筑業可持續發展質量。規劃現狀水平年為2019 年,規劃水平年為2025 年,遠期水平年為2035年。
(一)規劃任務
1、建筑業產業規模和效益大幅提升。
2、加快以裝配式建筑為代表的產業升級?! ?/span>
3、加大建筑業人才隊伍的培養力度。
4、創建“清遠建造”品牌。
5、質量安全體系進一步完善。
(二)規劃目標
1、建筑業產業規模和效益大幅提升。
到 2025 年,力爭全市建筑業總產值突破400億元,平均增速超過15%。新增總承包一級資質企業10家。培育年產值超50億元級企業2家,超10億元級企業10家,形成龍頭骨干企業強、專業企業精、大中小企業協作發展的良好格局。培育以優勢骨干企業為核心、上下游產業鏈條完整的產業集群。
2、加快以裝配式建筑為代表的產業升級。
加快推進以裝配式建筑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業化,2025年末清遠市重點推進地區(包括清城區和清新區)裝配式建筑面積占新建建筑面積的比例達到30%,積極推進地區(包括英德市、連州市、佛岡縣、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連南瑤族自治縣、陽山縣)裝配式建筑面積占新建建筑面積的比例達到20%,政府投資建筑工程項目優先采用裝配式建造方式。建成1個廣東省級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或1宗省級裝配式示范工程。培育形成具有清遠特色的智能建造新業態。城鎮綠色民用建筑面積占新建民用建筑面積比例達到60%。
3、加大建筑業人才隊伍的培養力度。
培養一批優秀企業家、高素質的技術及管理專家和能工巧匠,培養和引進一批國內知名專家,以及滿足工程建設需要的專業技術人才、復合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形成結構合理、素質精良、數量充足的人才隊伍。在本地企業中培養優秀企業家、高素質管理專家10名以上;引進國家或省級高等級人才5名。新增100名以上一級建造師。
4、創建“清遠建造”品牌。
打造精品工程,走品牌發展之路,創建自有特色品牌,形成“清遠建造”品牌競爭優勢。爭取創魯班獎、國優工程1-2項,國家級勘察、設計獎3-5項、省土木工程詹天佑故鄉杯獎5項;、省土木建筑學會科學技術獎5項、省級勘察設計獎5項以上。
5、質量安全體系進一步完善。
堅持質量優先,質量安全法規制度體系進一步完善,工程建設標準體系進一步健全,工程質量整體水平穩定提升;質量安全監管機制進一步健全,建成質量安全監管智能平臺;工程質量通病治理取得顯著進步,建筑工程品質持續提升。
清遠市建筑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
目錄
一、 發展背景1
(一) 現實基礎1
(二) 存在問題4
二、 發展環境和階段特征分析6
(一) 發展環境6
(二) 階段特征8
三、 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9
(一) 指導思想9
(二) 發展原則9
四、 發展目標11
(一) 總體目標11
(二) 主要目標11
五、 主要任務14
(一)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維護公平競爭環境14
(二) 內強外引共同發力,增強企業競爭優勢17
(三) 公共建筑示范引領,推廣新型建造方式19
(四) 提升清遠建造品質,創新質量安全體系21
(五) 壯大本地核心市場,加快“走出去”步伐24
六、 保障措施25
(一) 強化組織領導25
(二) 加強政策支持25
(三) 注重示范引導26
建筑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產業,具有產業關聯度強、經濟社會作用顯著、發展提高潛力大的特點,對城市品質的提升影響深遠。為推動我市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實現高質量發展,加快建筑業新舊動能轉換,引導建筑業企業轉型升級,不斷提升我市建筑業企業競爭力,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整體部署,結合我市建筑業發展實際情況,特制定《清遠市建筑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近年來,我市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精神和對住房城鄉建設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全國、全省住房城鄉建設工作會議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加快推進建筑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建筑業快速發展,為未來五年建筑業高質量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規模效益加速提升。2020年,全市建筑業總產值198.1億元,2016-2020年年均增長17.12%;2020年建筑業增加值為94.4億元,2016-2020年年均增長10.22%,對我市經濟貢獻度持續上升。建筑業在集聚技能人才、吸納就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從業人員數超過4萬人。勞動生產效率不斷提升,按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企業產值計算的全員勞動生產率達42.3萬元/人,位居第二產業前列。——產業集聚效應顯現。全市有資質的建筑施工企業總數達522家,其中總包一級資質企業8家,總包二級資質企業50家,總包三級企業186家,專業承包資質企業139家,勞務分包企業139家。建筑產業集中度不斷提升,排名前20名的企業產值108.3億元占全市納入統計260多家企業產值的比重超過60%。初步形成以總承包企業為龍頭、專業承包企業為依托、勞務分包為輔助的產業體系,涌現出一批龍頭企業。以建筑施工為中心,建筑材料、構件、機械設備等關聯生產制造以及勘察、設計、審圖、監理、造價、檢測等建筑技術服務領域加快集聚,全市現有勘察、設計、施工圖審查領域甲級資質企業4家、乙級資質企業11家,產業鏈條不斷延伸,產業配套能力不斷增強。——建筑工業化步伐加快。我市先后印發實施《清遠市綠色建筑促進辦法》(清府辦〔2020〕13號)、《清遠市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的實施意見》(清府辦〔2020〕22號)等系列政策文件以及相關細則,積極促進清遠綠色節能、裝配式等建筑業的發展?!笆濉逼陂g,我市共辦理綠色建筑設計備案479宗,建筑面積2048.99萬平方米,取得綠色建筑設計標識的項目191宗,建筑面積1274.41萬平方米,超額完成了省下達的“十三五”期間450萬平方米的綠色建筑建設任務;全市新建建筑設計、施工階段均嚴格執行建筑節能強制性標準,新增節能建筑規模3496.46萬平方米,設計階段和施工階段執行建筑節能標準執行率均達到100%。我市裝配式建筑發展工作計劃以保障性住房和政府投資建設的公共建筑等工程項目為突破口,發揮燕湖新城和省級職教基地等重點建設區域的示范帶動作用,分階段、分步驟、分地區統籌推進全市裝配式建筑發展。目前為止,我市共有裝配式建筑項目10個,總建筑面積40.88萬平方米。——品牌支撐能力不斷增強。2016-2020年共獲得國家優質工程獎1項;獲得廣東省建設工程優質獎2項,廣東省優秀建筑裝飾工程獎1項,廣東省建設工程優質結構獎4項,廣東省建筑業綠色施工示范工程1項,廣東省房屋市政工程安全生產文明施工示范工地14項。2016-2020年共獲得國家級設計獎項2項、國家級勘察獎項3項;獲得省級設計獎項4項,省級勘察獎項3項。工程總承包(EPC)、全過程工程咨詢、代建制等新型工程組織模式得到推廣應用,建筑業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為提高品牌競爭力提供了技術支撐。
——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建筑業“放管服”改革走在全省前列。住建事項網上審批率達100%。2019年以來,我市開展新一輪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工作,政府投資、社會投資項目審批時間不斷壓縮,政府投資項目審批時間壓縮至79日,社會投資項目審批時間已壓縮至54日,比我省提出的目標進一步壓縮了47%和54%。監管機制不斷創新,企業經營環境不斷改善。建立健全建設行業企業誠信管理制度,全面推行用工實名制、銀行代發和工資保證金制度,創新方式方法大力扶持建筑業發展,建筑市場規范化水平不斷提高。良好的市場環境推動全市建筑業邁向高速發展,越來越多高資質建筑企業正在落戶清遠。我市建筑業整體仍處于“大而不強”的狀態,傳統建筑工程施工方式占主導地位,建筑工業化水平不高,產業規模不強,創新發展動能偏弱,關鍵領域與環節仍不適應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離“標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產、裝配化施工、成品化裝修、信息化管理”的現代建筑業要求還有差距。 ——產業支撐能力偏低。2016-2020年全市每年建安投資約400多億元,每年報建項目約1600萬平方米,但全市建筑業總產值僅為建安投資的43%左右,本地企業市場占有率僅在20%左右,大部分建筑企業處于產業鏈中低端。2019年,建筑業增加值僅占全市GDP比重的5.3%,低于全國7.16%,對全市經濟的貢獻仍有待提高。——創新發展能力不足。本地建筑企業長遠發展的戰略眼光不足,科技創新投入意識不強,信息化水平低,生產經營方式相對落后。工程項目獲得國家級、省級榮譽數量仍有較大的增長空間,反映城市形象的精品工程很少,高端與特色建設項目差異化供給不足,不利于城市風貌塑造。裝配式建筑、綠色建筑、節能技術等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推廣使用仍有較大提升空間。智能建造的發展處于探索階段,項目應用的案例較少。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能力和基礎較弱。——要素供給制約明顯。企業對高端建筑人才的招引投入不足,招引條件偏弱,自身培養能力不強,現有本地高級科技人才隊伍和高技能人才數量不能滿足建筑業新一輪發展的需求。區域間人才競爭激烈,本地企業引進人才難度加大,面向建筑業的人才引進和培養政策仍需進一步完善。民營企業在獲取銀行授信時也與其他央企、國企存在很大差距,因為授信不足,大中型項目的投標保證金也給本地民營企業增加了很大負擔,對企業技術創新和做大做強形成明顯制約。——企業競爭實力偏弱。從全行業情況看,房屋土建類仍是全市建筑行業的主要組成部分,行業發展多元化程度低。我市尚無特級資質建筑企業,總體來看,全市現有建筑企業整體資質等級偏低、業績和規模不具備優勢,直接影響到重點工程競標資格,很多大項目被外來建筑企業中標。同時,企業信息化水平低,技術創新能力和集約化程度不夠,也影響了全市建筑行業的整體質量和水平。——監管水平有待提升。多層級、多部門監管問題依然存在,部門間協同監管機制仍需完善,市、縣兩級縱向聯動仍需加強?;诰W絡化、大數據的現代監管方式、監管平臺、監管機制亟待建立。信用管理體系仍有優化空間,規模導向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培優導向,信用激勵和懲戒機制需進一步加強。“十四五”時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歷史性窗口,也是我國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邁進的關鍵時期。廣東將舉全省之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萍紕撔?、現代產業體系、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生態環境建設、公共服務等領域將推進系列重大項目建設,促進城市間在產業、交通、空間等方面的協同發展、連綿發展,形成以廣州、深圳為中心城市的世界級城市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一個新的時代,我國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轉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于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能的攻關期。對于我市建筑業來說,未來十年是擴規提質增效,提高產業綜合實力,加快促進建筑業向工業化、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階段。在新的外部環境下,我市建筑業發展面臨新的發展和嚴峻挑戰。1.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激發建筑市場活力。隨著我市城市化進程進入大配套、大建設、大提升時期,建筑業在我市經濟發展的戰略地位和作用將更加突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建筑業發展,2020年印發了《清遠市扶持建筑業發展辦法》,進一步鼓勵支持本土優質企業積極參與全市工程建設,將大力提升我市建筑業活力。2.市場競爭激烈擠壓本地企業發展空間。我國建筑業總產值規模已經突破20萬億元大關,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產業支撐作用、經濟推動作用越來越突出。全國各地近期都相繼出臺扶持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努力把建筑業培育成為本地的支柱產業。建筑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出現眾多擁有高資質的外地大型建筑企業在廣東搶奪市場的局面。在市場競爭中,我市建筑企業資質相對較低、規模較小,生存與發展面臨嚴峻的挑戰。3.新型建筑工業化發展對建筑企業轉型升級形成新的壓力。隨著新型建筑工業化成為我國建筑業的發展方向,我市建筑企業在尚未完成規模競爭優勢的情況下,就已面臨轉型升級的壓力。雖然有部分企業在裝配式建筑、綠色建造等領域進行了探索,但總體上處于起步階段,這些企業同樣面臨極大的轉型升級壓力。4.人力資源、創新能力不足制約行業高質量發展。提高人力資源質量、提升新型建筑工業化水平是我市建筑產業做大做強的關鍵。在機械化、裝備化等工業化建筑基礎薄弱的情況下,我市建筑業雖然從業人數眾多,但是層次與質量不高。人力資源市場競爭激烈,建筑業工人短缺,技術工人的“結構性短缺”問題突出。新型建筑工業化對建筑業技術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清遠建筑業中高端人才不足、科技創新能力偏弱將成為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的重大障礙。“十四五”時期的五年是中國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非常關鍵的五年。既要鞏固提升、結算奠定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成果,更要為實現第二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即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開好局、起好步打下堅實基礎。在這“兩個百年交匯期”,中國即將邁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當前,建筑業已經成為我市的重要支柱性產業,產業關聯度高、帶動作用明顯,作為推動關聯產業發展的重要抓手,建筑業對我市經濟影響和貢獻巨大。在深化改革方面,從國家“十四五”規劃的發展方向來看,“改革創新”依然是主旋律。為此,我市建筑業在“十四五”時期要緊緊圍繞“補短板、促升級、增后勁、惠民生”,提升基礎設施水平,促進改善生態環境、改善民生,增強建筑企業的創新力和競爭力;在轉型升級方面,根據廣東省住建廳促進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促進轉型升級的要求,著力推進智能建造、綠色建造方式,積極發展裝配式建筑,推行工程總承包和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推進工程建設全過程周期高效、節能、環保;在社會治理方面,繼續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踐行新發展理念,把握高質量發展要求,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大力深化建筑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促進我市建筑業發展轉型升級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建筑業發展治理水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搶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重大歷史機遇,堅持創新驅動與產業發展緊密結合,堅持高質量高標準高起點,大力推進建筑業向新型建筑工業化轉型升級,構建以龍頭優勢企業為核心、以現代建筑產業集群為載體,上下游產業環節貫通的建筑業全產業鏈;不斷提升清遠建筑業品質和標準,積極參與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拓展國內市場,全力助推清遠加快“入珠融灣”,實現高質量發展。探索產城融合發展,大力扶持建筑業發展,高標準建設省職教城,努力打造全國職業教育高地,助力清遠加快“入珠融灣”,為廣東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提供人才支撐。要以籌備省運會為契機,結合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嚴格執行質量安全標準規范,對內推動“清遠建造”量質齊升,對外增強“清遠建造”品牌優勢,促進建筑業發展全面服務于城市品質提檔升級。發揮建筑施工優勢,筑牢建筑業的發展基礎,大力推進新型建筑工業化。探索建筑業發展的新業態、新模式、新路徑。推動建筑業與先進制造業和科教產業融合發展,培育現代建筑業產業集群,構建涵蓋科研、設計、施工、裝配、制造、物流、運營管理和服務融合一體的建造產業體系,形成我市建筑業高質量發展新格局。把建筑業增長動力轉到依靠創新驅動發展上來,結合本地現有基礎和優勢,積極推廣建筑新技術和新材料,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激發企業創新創業活力,構建良好的建筑產業創新生態。注重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提高能源資源管理水平和利用效率,建立和完善建筑業綠色供應鏈,促進綠色建材推廣應用,努力推動我市建筑業實現綠色發展。更好發揮政府在頂層設計、規劃布局、政策制定等方面的引導作用,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挖掘本市建筑市場空間和內需潛力,建立龍頭骨干企業培育庫,培育一批高資質、高技術的龍頭骨干企業;建設建筑市場公平、有序競爭環境;推進建筑業“強鏈”“建鏈”,整合工程全產業鏈、價值鏈和創新鏈,優先培育壯大建筑業的重點環節和高技術環節,增強我市建筑產業競爭優勢。到2025年,建筑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建筑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明顯提升,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基本建成建筑產業全產業鏈,新型建造方式取得突破,綠色建造、智能建造全面應用;龍頭骨干企業數量不斷增加,企業技術水平和建造資質明顯提高,建筑企業競爭優勢和“清遠建造”品牌優勢顯著增強;科技創新的支撐作用不斷增強,以政策為引導、企業為主體、市場為目標的技術創新體系逐步完善;建筑產業市場環境不斷優化,監管體制機制更加科學完善,建筑工程質量安全水平全面提升,建筑產業高質量發展。建筑業規模和效益大幅提升,在全市經濟發展中的地位穩步提升,總體實力和市場競爭力顯著增強,建筑業總產值突破400億元,平均增速超過15%。新增總承包一級資質企業10家。培育年產值超100億元級企業1家,50億元級企業3家,超10億元級企業10家,形成龍頭骨干企業強、專業企業精、大中小企業協作發展的良好格局。培育以優勢骨干企業為核心、上下游產業鏈條完整的產業集群。加快推進以裝配式建筑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業化,2025年末清遠市重點推進地區(包括清城區和清新區)裝配式建筑面積占新建建筑面積的比例達到30%,積極推進地區(包括英德市、連州市、佛岡縣、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連南瑤族自治縣、陽山縣)裝配式建筑面積占新建建筑面積的比例達到20%,政府投資建筑工程項目優先采用裝配式建造方式。建成1個廣東省級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或1宗省級裝配式示范工程。培育形成具有清遠特色的智能建造新業態。城鎮綠色民用建筑面積占新建民用建筑面積比例達到60%。培養一批優秀企業家、高素質的技術及管理專家和能工巧匠,培養和引進一批國內知名專家,以及滿足工程建設需要的專業技術人才、復合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形成結構合理、素質精良、數量充足的人才隊伍。在本地企業中培養優秀企業家、高素質管理專家10名以上;引進國家或省級高等級人才5名。新增100名以上一級建造師。打造精品工程,走品牌發展之路,創建自有特色品牌,形成“清遠建造”品牌競爭優勢。爭取創魯班獎、國優工程1-2項,國家級勘察、設計獎3-5項;省土木工程詹天佑故鄉杯獎5項;省土木建筑學會科學技術獎5項;省級勘察設計獎5項以上。堅持質量優先,質量安全法規制度體系進一步完善,工程建設標準體系進一步健全,工程質量整體水平穩定提升;質量安全監管機制進一步健全,建成質量安全監管智能平臺;工程質量通病治理取得顯著進步,建筑工程品質持續提升。表1 清遠市建筑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主要指標(2021-2025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重點推進地區占比30%以上,積極推進地區20%以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五、主要任務
全面梳理可下放事項,推動“智慧工地”建設,深入推進工程項目建設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優化審批流程,精簡事項要件,壓縮政府和社會投資項目審批時間,提高服務效能。推行工程建設項目風險分級分類審批和質量安全監管制度,以及工程建設項目聯合審批、聯合審圖、聯合驗收。完善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系統,實現統一受理、并聯審批、實時流轉,持續推進行政審批標準化、規范化管理,全面落實集成服務模式,按照“一份辦事指南、一張申請表單、一套申報材料、完成多項審批”的運作模式,推行審批事項一窗辦理,推動全程網上無紙化、一網通辦。進一步深化工程招投標制度改革,推動工程總承包實施和完善。加快推進全過程電子化招投標,研究探索電子化監督,實行招標人首要責任制,試行招投標“評定分離”改革,加大擇優力度,落實招標人權責對等。倡導招標人適度擇優,加大公平競爭力度。推進聯合體投標,市內具備條件的市政工程、軌道交通、道路橋梁等大型基礎設施項目要選擇1-2個標段作為試點,面向由市內企業與央企、省外企業等組成的聯合體招標。利用智慧工地平臺對全市建設項目開展監督登記、聯合驗收、施工圖抽查、質量安全監督等事中事后監管過程,實施遠程動態監控與監測預警。推進BIM的工程建設項目智慧審批平臺、“多規合一”信息平臺、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智慧建造、智能監管”綜合信息管理平臺的整合優化升級,實現數據共享、互聯互通。完善工程計價依據發布機制,優化概算定額、估算指標編制發布和動態管理。搭建市場價格信息發布平臺,統一信息發布標準和規則,鼓勵企事業單位通過信息平臺發布市場價格信息。加快建立國有資金投資的工程造價數據庫,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術為概預算編制提供依據。引導建設單位根據工程造價數據庫、造價指標指數和市場價格信息等編制和確定最高投標限價,按照現行招標投標有關規定,在滿足設計要求和保證工程質量前提下,充分發揮市場競爭機制,提高投資效益。探索根據合同造價實施差異化監管,為建筑品質提升提供物質基礎。加強工程施工合同履約和價款支付監管,引導發承包雙方嚴格按照合同約定開展工程款支付和結算,全面推行施工過程價款結算和支付,探索工程造價糾紛的多元化解決途徑和方法,進一步規范建筑市場秩序,防止工程建設領域腐敗和拖欠農民工工資。建立健全動態化市場主體信用檔案和科學化信用評價體系,與國家和省建筑市場信用平臺、中國人民銀行征信機構等實現數據共享,落實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制度。完善信用體系建設,進一步發揮信用評價信息在市場準入中的作用,強化信用評價結果在企業承接業務和差異化監管等方面的運用,加大企業納稅、評優、科技進步等加分比重。依法完善建筑業質量和安全管理執法標準和措施,建立質量安全檔案和公開不良行為信息,筑牢建筑質量和安全的防線。探索建立建筑業企業信用管理與企業違法違規行為快速處理制度。加強對建筑行業組織的指導,鼓勵行業協會承擔相應的行業管理職能,提高行業協會的組織能力和管理能力,發揮協會引領行業發展的作用。支持行業協會發布市場參考價和最低保障價,制定禁止通過惡意降價進行競爭的自律公約,抵制惡意低價、不合理低價競爭行為,探討差異化行業監督和行政監管,維護行業發展利益。支持行業組織研究新型建筑工業化和智能化發展趨勢下的行業管理模式和技術,鼓勵行業組織開展行業發展的公共技術開發、專業研討會和技術培訓活動。發揮行業協會自律功能,支持行業組織對發生建筑質量安全事故、供應假冒偽劣建材設備、不合法的轉包掛靠、拖欠工程款及農民工工資或者其它社會影響惡劣行為的市場主體進行通報和糾正行動;推動行政主管部門加強與行業組織合作,打擊惡意競爭等不良的從業行業。鼓勵行業組織加強行業誠信自律體系建設,規范企業和從業人員的市場行為,引導市場合理競爭。堅持培優扶強,著力培育一批綜合實力強、資產規模大、社會信譽好,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的龍頭骨干企業。支持龍頭骨干企業增強內生動力,拓展優勢業務環節,向建筑業產業鏈上下游延伸,發展成為集投資、設計、施工、生產為一體的工程總承包企業。建立本市重點骨干施工企業庫和日常聯系服務制度,協助解決企業發展問題,對入庫企業在資質升級、融資擔保、科技創新等方面給予支持,對產值和稅收排名靠前的企業給予信用分值等獎勵,為企業提升新型建筑工業化的技術和管理能力提供服務。鼓勵本市龍頭骨干企業學習央企的技術和管理方法,主動和央企、國企結成聯合體,參加本市大型項目投標,提升經營管理能力。圍繞“強鏈”、“補鏈”目標,招引一批綜合實力強、技術含量高的企業到清遠設立企業總部、區域總部或分支機構。積極完善扶持建筑業發展辦法配套政策,持續吸引大型央企、省屬國企和優質企業將總部基地落戶清遠,或在清遠設立獨立法人機構開展經營活動。鼓勵重特大項目中標單位落戶清遠,或在清遠開辦企業。推動市、縣兩級招引項目機構對招引企業提供全過程優質服務,對已招引企業持續實行一對一、多對一服務,為企業創造優良條件,幫助企業解決到清遠后的經營場地、市場開拓和人才引進落戶等問題。制定完善建筑業企業資質升級激勵政策,為申報施工總承包特級、專業特級、施工總承包一級以及工程勘察設計行(專)業甲級的企業提供政策和專業指導。由相關部門牽頭,鼓勵高級資質企業開展對中小企業升級資質資格的輔導。制定全市建筑業企業資質提升計劃,設計清遠建筑產業鏈相關資質關系動態發展信息圖,為企業組團合作、開展全過程工程咨詢和建筑工業化發展提供決策依據。引導和鼓勵企業制訂資質晉升計劃,提高集約化、精細化、專業化管理水平,打好晉升資質的基礎。鼓勵中小型企業走專業化、精細化發展道路,培育一批經營有特色、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廣的專業企業。支持中小建筑企業發展包括裝配式建造技術在內的新型建造技術安裝專業分包業務,培育特色分包能力。在建筑幕墻、地基基礎、園林設計、裝修裝飾和鋼結構等專業領域著力培育為龍頭企業配套的中小企業群,支持一批有技術優勢的創新型企業加快成長為大型骨干企業。落實國家和省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扶持和優惠政策,清理對民營建筑企業生產經營活動設置的不平等限制條件,清除各部門和縣區針對中小建筑企業直接或變相設置的各種障礙,保證民營企業平等競爭地位。在省級工法評審、建筑業新技術應用示范工程和創建各類優質工程等方面,加強對中小建筑企業的指導幫助。積極推動公共建筑采用新型建造方式,提高工程建造標準,全面提升公共工程建造品質,推動新型建筑工業化發展。重點支持具有工程總承包管理能力和經驗的建設單位以及具有設計、生產、施工等綜合能力的大型骨干企業,參與政府投資的裝配式建筑項目建設,打造裝配式建筑示范工程。以省職教城為試點區域,選擇一批政府投資工程和部分社會投資項目,采用新型建造方式,培育一批在設計施工質量提升、智能施工管理、減少材料浪費、縮短行政審批、降低建設成本等方面成效顯著的優質工程。推動工程建設項目全生命周期的綠色建造和運營管理,通過綠色設計、綠色生產、綠色建材選用、綠色施工和安裝、綠色一體化裝修、綠色運營,推廣綠色建造方式。推動綠色建筑量質齊升,在公共建筑項目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的基礎上,鼓勵更多建筑按照二星級及以上綠色建筑標準進行設計和建設。大力發展和使用綠色建材,鼓勵建筑企業優先使用資源化利用工業和建筑固體廢棄物再生的綠色建材,提高綠色建材應用比例。推廣建筑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和保護環境的適用技術,強化新建建筑節能,提升綠色施工水平。采用裝配式建造方式的建筑工程應符合國家或省現行的裝配式技術標準及裝配式建筑評價標準要求。支持企業研究開發與裝配式建筑相關的技術、標準、工法。推廣通用化、模數化、標準化設計方法,鼓勵和引導設計單位提高統籌建筑結構、機電設備、部品部件、裝配施工、裝飾裝修的裝配式建筑集成設計能力,提高各專業協同設計能力,加強對裝配式建筑建設全過程的指導和服務。提高裝配式施工水平,鼓勵企業發展滿足結構安全需要并易于施工的高效連接技術,提高部品部件的裝配施工連接質量和建筑安全性能。鼓勵企業研發適合裝配式建筑施工特點的設備和機具,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質量控制水平。支持施工企業編制施工工法,加快技術工藝、組織管理、技能隊伍的轉變,提高裝配施工能力。以新型建筑工業化帶動智能建造快速發展,發揮重點項目以及大型項目示范引領作用,加大應用推廣力度,拓寬各類技術的應用范圍,研究制定我市智能建造的實施意見及評價標準。推動政府投資工程、裝配式建筑、綠色建筑等工程項目積極應用智能建造技術,加快推進BIM技術在公共建設項目中的規劃、勘察、設計、施工和運營維護全過程集成應用,實現工程建設項目全生命周期數據共享和信息化管理,為項目方案優化和科學決策提供依據,促進建筑項目提質增效。推動數字化設計體系建設,統籌建筑結構、機電設備、部品部件、裝配施工、裝飾裝修,推行一體化集成設計。提升建筑規劃設計理念,聚焦清遠城市建造品質提升,著力培育一批精品建筑和品質設計優秀項目。加強城市設計對建筑設計的統籌引導,高定位、高標準編制城市設計導則,協調建筑與城市空間及公共活動關系。推動重要或大型公共設施項目在前期策劃階段組建管理運營團隊,引入高水平技術單位提供咨詢服務。創新建筑方案設計優選制度,結合建設項目特點,鼓勵采取設計招標、設計競賽和直接委托行業知名專家團隊評選等方式優選項目設計方案。吸引業績優、水平高、信譽好的國內外知名建筑師、設計單位或團隊,積極參與或與本地勘察設計企業組建聯合體參與清遠的設計競賽或設計方案招標。鼓勵企業爭先創優,積極爭創優質工程、安全文明施工示范工地和科技示范工程,力爭獲得更多的國家級和省級獎項。建立創優質優秀工程激勵機制,制定創優質優秀工程表彰獎勵辦法,定期召開全市建設工作會議,對獲得國家級、省級獎項的工程項目進行表彰獎勵。鼓勵社會投資項目的建設單位對獲得優質優秀工程獎項的單位進行獎勵。完善施工全過程質量控制體系,提高建設工程質量。強化關鍵環節、關鍵工序的質量控制,建立完善標準化工地管理體系和考評機制,全面提升建筑工地文明施工管理水平和整體形象。強化全過程質量監管,建立工程質量責任追溯機制。探索建立建設工程安全責任主體失職追責和清出機制,構建施工安全管理的長效機制。進一步落實勘察、設計、施工、監理等單位的質量安全責任,強化工程質管理制度的執行,壓實主體責任。加強質量安全執法監管,建立以過程檢查記分評價為主的動態監管機制。落實政府監督執法責任,加強工程質量安全巡查和工程質量抽檢,加強工程雙隨機抽查。強化工程質量安全信用管理與建筑市場管理、招標投標管理和資質資格管理等有機聯動。探索對企業的差異化監管,對信用良好的企業減少檢查頻次。完善危大工程信息化監管系統動態管理,積極推進“互聯網+智慧工地”質量安全監管技術開發應用。推進完善建筑機械設備服務和施工的技術安全服務標準體系,優化設備使用的安全監管制度,提高我市建筑裝備現場生產技術和安全水平。深入開展房建市政工程質量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強化法人管安全、帶隊檢查制度,對隱患排查整治不落實的予以追責。突出關鍵環節、關鍵部位治理,加強建筑起重機械等危險性較大工程的質量安全監管。加強對建筑機械企業的監管,強化企業對設備的維保和日常檢查責任。加強住宅工程質量通病防治工作,進一步規范工程質量檢測管理,加大力度整頓檢測市場不良行為。整頓規范工程質量檢測市場,完善檢測過程和檢測行為的監管機制。全面實施建設工程質量檢測信息化管理,對工程檢測全過程動態管控,規范檢測行為,確保檢測質量。充分利用“十四五”時期的發展機遇,支持本土企業大力推進裝配式建筑、綠色建筑、智慧建筑融合發展,向市政、道路、橋梁、水利等領域拓展,提高技術管理水平和資質等級,適應重大項目招投標方式的變化,努力擴大本地市場份額。把深耕本地市場作為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基地和跳板,支持本地企業在公共建筑工程、科技含量高、建設難度高的中高端建筑領域占有更多市場份額,做出樣板項目。引導公共項目投資建設經營機構在建設內容明確、技術方案成熟的前提下,對政府投資項目、國有資金占控股或者主導地位的項目、裝配式建筑項目、應用建筑信息模型項目,推行工程總承包和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方式,每年明確一定比例,并逐年增加國有資金投資占主導的項目實施工程總承包和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鼓勵建設單位根據咨詢服務節約的投資額對咨詢單位予以獎勵。推動市代建局、市德晟集團和清源水業等政府投資機構在建設學校、醫院、水務、軌道交通、道路橋梁、高速公路等重大公共設施的過程中,適應我市建筑產業發展的新要求,突破傳統的工程項目管理模式,提高建設項目的建造標準,整合創新項目立項條件,優化招投標程序和標準,提供招投標政策咨詢服務,支持清遠建筑市場優化發展。高點謀劃,提前布局,加快建筑“走出去”步伐,力爭開拓外部建筑市場形成突破。加大市場開拓力度,發揮我市建筑業企業的比較優勢,提高市外市場份額,打造我市品牌。發揮融資建設優勢,帶動技術、設備、建筑材料輸出,加快建筑業和相關產業“走出去”步伐,鼓勵本土一級總包企業和中小企業合作,共同有序開拓市外建筑市場。加強領導、明確責任、統籌安排,積極推進各項扶持建筑業發展政策措施落實,行業主管部門間建立完善指導建筑業發展的工作機制,整體推進建筑業發展和改革的不斷深化。探索設立由政府主管部門牽頭,建筑業、電子信息、建材制造、金融服務業等企業和行業組織以及科技部門參加的清遠建筑產業發展聯盟,推動建筑新業態的形成發展和建筑產業與科技、金融業的融合發展。完善促進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體系,建立政策制定與規劃實施協同推進機制,形成有效的政策預期和導向。著重圍繞規劃目標、主要任務和重點領域,出臺建筑產業建鏈強鏈補鏈政策,以及建筑企業轉型升級、產業鏈延伸、市場培育、人才支撐等支持政策,為規劃實施提供支撐。以發改部門和財政部門為主導,加大公共設施投資項目的信息化、工業化的成本投入,提高我市發展裝配式建筑和綠色建筑補貼標準。推動工業和科技部門加大對新型建筑工業化技術創新研發的支持,出臺鼓勵建筑業企業認定高新技術企業、申報技術中心,以及優先發展建筑智能化技術,建筑業和制造業、服務業融合形成新業態的政策;推動人力資源部門研究引進建筑業高端人才和培育新型建筑工業化中高級技能型人才的政策。整合優化市內房建、市政、交通、水利、城市綜合體以及公共領域項目和工程的供給市場,推進政府投資項目建設單位優化調整資信、業績、報價等發包條件和評分標準,用好優質企業名錄,鼓勵在同等條件下,建設單位優先選取本市優質企業作為承接任務單位,支持我市優質建筑企業單獨或組建聯合體承接項目。探索建立小額工程預選庫、聯合體投標企業庫。各縣(市、區)、相關職能部門要認真研究、吃透省、市對建筑業的支持扶持政策,認真落實,讓企業有更多獲得感。將建筑產業現代化推進情況和成效作為重要考核內容,評選優質工程、優秀工程設計和安全文明示范工地,優先考慮采用建筑產業現代化方式施工建設的項目,對建筑產業現代化優質誠信企業在市場準入、工程招投標中予以傾斜。政府主導的保障性住房、政府投資的公共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應率先采用建筑產業現代化技術和產品,切實發揮示范引導作用,推動建筑產業現代化技術和產品的全面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