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裝配式建筑分會 2023-03-24 1800
穗府〔2023〕7號
廣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廣州市碳達峰實施方案的通知
各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現將《廣州市碳達峰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實施過程中遇到問題,請徑向市發展改革委反映。
廣州市人民政府
2023年3月2日
廣州市碳達峰實施方案
為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碳達峰碳中和的重大戰略決策,深入落實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以系統觀念全力推進碳達峰行動,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廣州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立足廣州實際,科學準確處理發展與減排、整體與局部、短期與中長期的關系,按照著眼長遠總體部署、統籌安排一體推進、多方發力重點突破、科學發展確保安全的總體要求,結合各區、各行業碳排放現狀和減排潛力,分類別、分領域明確碳達峰目標任務,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全力推動綠色廣州、美麗廣州建設,為全省、全國2030年前順利實現碳達峰目標作出積極貢獻,奮力高質量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努力打造全國乃至全球綠色高質量發展示范樣板。
(二)工作原則。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總體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強化市層面頂層設計,加大統籌協調力度,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將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和經濟社會中長期規劃一體推進。立足各區、各領域、各行業發展實際,合理制定目標任務,推動重點領域、關鍵行業和有條件的區盡早達峰。更好發揮政府在優化公共服務、營造良好營商環境、促進公平競爭、強化市場監管等方面的管理服務職能,充分發揮市場、企業在推進碳達峰工作、特別是科技創新方面的基礎性、主體性作用。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加快形成節約能源和保護環境的生產生活方式,推動全社會深度降碳。穩妥有序推進全市碳達峰行動,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二、主要目標
“十四五”期間,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更加健全,綠色便捷經濟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基本建成,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全國領先,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成為公眾自覺行動。到2025年,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4.5%,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完成省下達的目標,為全市實現碳達峰奠定堅實基礎。
“十五五”期間,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和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全面建成,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持續提升。到2030年,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的控制水平繼續走在國內城市前列,確保全市碳排放在2030年前達到峰值。
三、重點任務
抓住碳排放重點領域、行業和關鍵環節,加快優化能源結構,強化能源節約和能效提升,深入推進工業、城鄉建設、交通運輸等重點領域節能降碳,大幅提高科技創新水平,建立健全有利于綠色低碳發展的市場體系,穩步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全面形成全社會綠色低碳生活新風尚,探索開展碳達峰碳中和試點示范,堅決將碳達峰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和各方面。
(一)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行動。
推動能源革命,嚴格合理控制煤炭、油品等高碳能源消費,擴大天然氣利用規模,加快發展新能源,堅持先立后破、通盤謀劃,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基礎上,逐步減少傳統能源消費,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
1. 持續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推動煤炭消費減量替代和清潔高效利用,壓減非發電用煤,嚴格控制水泥、石化、紡織、化工等重點行業煤炭消費量。夯實煤炭煤電兜底保障,推動珠江電廠、恒運電廠等臨近服役期滿的煤電機組等容量替代工作,推動在役煤電機組開展“一機一策”改造升級,確保煤電機組能效提升。探索建設大型煤電機組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示范項目。
2. 合理控制油品消費。加快推動交通運輸領域“油改氣”“油改電”工程,探索生物燃油在航空運輸業的示范應用,持續提升終端燃油油品利用效率。控制石化等重點行業新增油品消費規模,鼓勵先進集約的石油加工轉換方式。控制“十四五”期間油品消費增速在合理區間,推動油品消費總量在“十五五”期間實現達峰并穩中有降。
3. 積極擴大天然氣利用規模。合理規劃布局建設天然氣調峰電站和熱電聯產集中供熱項目,建成投產珠江天然氣電廠二期、花都天然氣熱電、恒運白云天然氣發電等一批高效天然氣發電項目。鼓勵工業園區、交通樞紐、商務區等負荷集中區域靈活布局分布式能源站。優先保障民生用氣,全面推動工業企業天然氣大用戶直供。多渠道拓展海內外氣源,持續完善天然氣輸配網絡,穩步提高主干管網輸配能力和覆蓋率。到2025年,建成天然氣發電裝機900萬千瓦;到2030年,力爭天然氣發電裝機達到1200萬千瓦。
4. 加快發展新能源。加大力度推進太陽能開發利用,加快黃埔、花都、從化整區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建設,積極推動公共機構建筑、工業園區、企業廠房、物流倉儲基地等建筑物屋頂建設光伏項目。統籌規劃生活垃圾焚燒發電設施布局,積極推進福山電廠二期等生物質電廠建設,提高生物柴油的生產能力,加快生物質能在農業生產和日常照明、炊事、制冷中的應用。在南沙、從化等區合理布局建設分散式風電項目。探索氫能作為傳統燃料替代,推動氫能在交通、電力、熱力等領域的示范和規模化應用。鼓勵從化、增城等區拓展地熱能應用領域,積極謀劃天然氣水合物產業化。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力爭達到250萬千瓦左右;到2030年,力爭達到300萬千瓦左右。
5. 建設新型電力系統。服務碳達峰碳中和,以數字電網推動構建適應新能源占比逐漸提高的新型電力系統,加快數字化轉型和數字電網建設。加快建設廣州堅強主網架,增加新能源消納能力,積極接納區外清潔能源送入,保障本地新能源機組應接盡接、全額消納。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動通信(5G)、區塊鏈等技術與電力系統深度融合,結合國家新區、鄉村振興、科技創新、氫能產業布局、區域產業發展,打造廣州超大型城市新型電力系統示范區,建成南沙全國最大5G+智能電網、南沙“多位一體”微能源網項目。積極支持源網荷儲一體化、多能互補的綜合能源項目建設,建成國際金融城起步區、明珠工業園、南沙超級堤等示范項目。鼓勵和規范發電側、電網側、用戶側儲能及獨立儲能等各類新型儲能項目示范應用和規模化推廣。探索開展電氫協同支撐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技術研究、集成驗證及工程示范。加強用電需求側管理,完善需求側響應政策支持及補貼機制,利用市場化手段積極引導工商業可中斷負荷、電動汽車充電網絡、虛擬電廠等參與系統調節。到2025年,建成超大城市堅強智能電網,新型儲能裝機容量達到20萬千瓦左右;到2030年,基本具備5%以上的尖峰負荷響應能力。
(二)節能降碳增效行動。
實行全面節約戰略,提高能源投入產出效率。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積極推廣綜合能源服務、合同能源管理等模式,全面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充分發揮節能降碳增效對實現碳達峰的關鍵作用。
6. 全方位提升節能降碳管理水平。嚴格控制能耗強度和碳排放強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探索建立碳排放總量控制制度。推行市、區、重點用能單位三級用能預算管理,嚴格執行節能審查制度,將節能審查與各區能耗雙控指標掛鉤,對項目用能和碳排放情況進行綜合評價,實現節能降碳源頭管控。完善能耗雙控制度,健全能耗雙控目標責任考核體系,壓實各方主體責任。強化重點用能單位管理,加強能耗在線監測系統建設,大幅提升用能管理的信息化、精細化水平。建立廣州綠色節能低碳技術共享服務庫,大力推廣節能減排技術及成果應用。加強節能監察執法隊伍建設,建立跨部門聯動監察機制,強化節能審查事中事后監管。
7. 大力推動重點用能單位節能降碳。建立重點用能單位能耗雙控預警調控機制。推動重點用能單位建立能源管理中心,擴大重點用能單位管控范圍,將大型公共建筑和中型以上數據中心等納入重點用能單位管理,對重點用能單位實行動態管理。加快推動既有數據中心綠色升級改造,科學合理布局新建數據中心,鼓勵數據中心通過綠色電力交易、認購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購買節能量等方式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推動市、區兩級監管重點用能單位全面開展節能診斷、節能審計,以能效領跑者和國際先進能效水平為參照,推動重點用能單位開展節能降碳技術改造。嚴禁利用數據中心開展虛擬貨幣“挖礦”活動。
8. 持續提高重點用能設備能效水平。加大各級政府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對一級及以上能效水平重點用能設備的采購力度。建立以能效為導向的激勵約束機制,大力推動公共建筑變壓器、空調、風機、水泵、電梯、照明燈具以及工業企業鍋爐、壓縮機等重點用能設備更新改造,加快淘汰落后低效用能設備。嚴格執行節能審查要求,加強日常監管,規范重點用能設備在生產、經營、銷售、使用、報廢全生命周期管理,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
9.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積極推動廣州建設“無廢城市”,推動產業園區實施循環化改造,促進園區廢物綜合利用、能源梯級利用、再生水資源利用、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完善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體系,加快在南沙、增城、白云等區建設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基地和裝修垃圾分揀中心等設施。建立健全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提升汽車、電力、石化、電子信息等行業和領域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回收利用水平。完善廢舊物資回收網絡,推廣“互聯網+回收”新模式,積極推動汽車零部件等再制造產業高質量發展。優化生活垃圾分類收運監管機制,加快構建以大中型轉運站為核心的現代化收運體系,推動生活垃圾源頭減量,逐步提高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將廣州打造成為垃圾分類樣板城市。到2025年,全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42.8%、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85%,建筑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60%,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5.5%,規模以上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85%以上,具備條件的省級以上園區全部實施循環化改造;到2030年,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87%。
(三)工業深度減碳行動。
進一步加快工業領域綠色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穩步提升制造業比重,筑牢實體經濟根基,打造先進制造業強市,確保工業增加值持續增長的同時實現碳排放穩中有降。到2025年,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6%以上;到2030年,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30%以上。
10. 推動工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做強做優做大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工業產業集聚集群集約發展,重點打造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綠色石化和新材料、現代高端裝備、半導體和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及高端醫療器械等產業集群。全面推進綠色制造,大力推行清潔生產。推動汽車、電子、石化等傳統優勢產業智能化、高端化、綠色化發展,向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與精細化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制造業迭代升級。依托黃埔氫能產業創新核心區、南沙氫能產業樞紐、從化氫能產業創新示范園區、白云燃料電池環衛專用車生產基地等平臺,布局一批有特色的電氫融合示范項目,著力構建氫能源全產業鏈集群,打造南方氫能樞紐。積極推進太陽能、核能、儲能、智能電網、節能環保等裝備產業發展。到2025年,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達到18%和65%;到2030年,分別達到20%以上和70%以上。
11. 推進工業領域新電氣化工程。大力推進電氣化關鍵技術裝備攻關,重點推動高效節能輸配電設備、變頻調速電機等裝備制造,積極推廣應用自動控制系統及新型用電技術,提高工業領域電氣化水平。健全終端電氣化技術標準和行業準入機制,依法加強產品質量監管,提高產品質量水平。支持電能替代技術研發,實施電能替代項目,大力推動電氣化改造,在條件成熟的區域建設電氣化示范區,構建以電為中心的終端能源消費格局。
12. 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推動工業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圍繞產業鏈關鍵環節,構建面向生產全過程、全業務鏈的智能制造協同創新體系,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實現智能化變革。大力推動智能制造裝備與智能制造工業軟件研發應用,提升國產智能技術及產品的質量,培育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開展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廣示范,大力實施智能化改造。推進智慧園區、智能工廠和智能車間建設,提升資源配置、工藝優化和過程控制等的智能化水平。推動建設企業碳排放監測大數據平臺,匯聚和分析碳排放數據,提升碳排放管理信息化水平。
13. 加強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管控。全面梳理擬建、在建、存量高耗能高排放項目清單,實行臺賬式管理。嚴格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的節能審查和環評審批,全市禁止新建、擴建水泥、平板玻璃、化學制漿、生皮制革以及國家規劃外的鋼鐵、原油加工等項目。動態監測高耗能高排放項目報批、用能、產能、環境影響等情況,強化事中事后監管,實行閉環管理。科學評估擬建項目,加強在建項目檢查督導,推進存量項目能效提升,建立常態化監管機制。積極推動石化化工、鋼鐵、水泥等行業采用先進工藝和技術進行節能改造,加快綠色低碳轉型,推動石化等行業盡早達峰。
(四)城鄉建設綠色高質量發展行動。
城鄉建設領域是全市碳排放重點領域之一,必須加快推進城鄉建設綠色低碳發展,全方位落實綠色低碳要求。
14. 推動城鄉建設綠色轉型。優化國土空間格局,倡導綠色低碳規劃設計理念,科學配置國土空間資源,推動多中心、組團式發展,構建適應廣州發展的美麗國土空間格局。探索建立土地與能源一體化規劃選址與布局制度。嚴格控制新增建設用地規模,推進存量用地盤活利用,在規劃前端落實綠色建筑和裝配式建筑要求。高標準高質量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增強廣州城市韌性。堅持保老城和建新城相得益彰,科學有序推進城市更新工作,強化事中事后監管,加強城市精細化品質化管理。制定建筑拆除管理辦法,杜絕大拆大建、破壞歷史文化風貌及過度房地產化開發建設。
15. 提升新建建筑節能水平。研究編制低碳目標下我市民用建筑節能設計指南或導則,加快新建建筑能效提升進程。落實綠色低碳設計理念,制定廣州市綠色建筑專項規劃,持續推進綠色建筑高質量發展,城鎮新建建筑全部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引導新建農房參照綠色建筑標準進行設計。大力推廣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發展零碳建筑。到2025年,新建民用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到2030年,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按照綠色建筑一星級及以上標準建設,實現超低能耗建筑規模化發展。
16. 推行綠色建造方式。開展建筑施工節能降碳技術研究,推廣綠色施工管理。加大裝配式建筑等綠色建造方式的推廣力度,推廣鋼結構建筑。提升綠色建材、可再循環材料和可再利用材料在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中的應用比例,降低建筑材料消耗。建立施工能耗和碳排放統計制度,研究建立建筑施工能耗限額管理制度。到2025年,實現裝配式建筑面積占新建建筑的面積比例不低于50%;到2030年,實現裝配式建筑面積占新建建筑的面積比例不低于70%,星級綠色建筑全面推廣綠色建材,施工現場建筑材料損耗率比2020年降低20%以上。
17. 強化建筑低碳運營管理。建立城市建筑用能數據共享機制,提升建筑能耗監測能力。以越秀等區為重點,對年用電量500萬千瓦時(含)以上的大型公共建筑逐步實行能耗限額管理。對能效水平較低的公共建筑鼓勵以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場化模式開展節能改造。提升社區物業節能管理水平,倡導居民合理用電、節約用電,結合城市更新和老舊小區改造,推動既有居住建筑綠色化改造。到2030年,大型公共建筑制冷能效比2020年提升20%,公共機構單位建筑面積能耗和人均綜合能耗分別比2020年降低8%左右,累計新增建筑節能改造面積超過1000萬平方米。
18. 優化建筑終端用能結構。提升電力在建筑能源消費結構中的占比,逐步減少液化石油氣、天然氣等化石燃料在餐飲業、家庭炊事、生活熱水等領域的使用。積極推進光伏建筑一體化建設,鼓勵使用太陽能熱水、空氣源熱泵等技術,探索地熱能的開發和利用。到2025年,新建公共機構建筑、新建廠房屋頂光伏覆蓋率力爭達到50%;到2030年,民用建筑能源消費中電力消耗占比達到85%以上。
(五)交通運輸綠色低碳發展行動。
交通運輸是全市碳排放主要領域之一,要加快建立綠色低碳運輸體系,推動綜合交通樞紐功能持續增強,確保交通運輸領域碳排放增長保持在合理區間。
19. 進一步優化交通運輸結構。大力發展多式聯運,以海鐵聯運、江海聯運等為重點,推動實現鐵水、公水、空鐵多式聯運“一單制”和“一箱到底”。加快大宗貨物和中長距離貨物運輸“公轉鐵”“公轉水”。引導航空企業加強智慧運行,優化航線布局,合理配置機型,推進系統化節能降碳。建設以高速鐵路、城際鐵路為主體的大容量快速低碳客運服務體系。加快物流配送綠色發展,推進集約高效、綠色智能的城市物流配送服務模式創新。打造高效便捷舒適的公共交通服務體系,強化常規公交與軌道交通的無縫銜接。“十四五”期間,廣州港集裝箱海鐵聯運量年均增長22%以上。到2025年,中心城區軌道交通站點800米半徑服務覆蓋率達65%以上,中心城區綠色出行比例不低于80%。
20. 推動交通運輸裝備低碳化。積極推動電力、氫能、天然氣、先進生物液體燃料等新能源、清潔能源在交通運輸領域應用。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加快公務車、出租車、物流配送車、環衛車等城市公共服務車輛的電動化替代,積極推動氫燃料電池商用車的示范運營,推廣電力、氫燃料、液化天然氣動力重型貨運車輛,加快新能源建筑廢棄物運輸車輛推廣工作。加大補貼力度,加快老舊機動車淘汰,基本淘汰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車輛。加快生物燃料技術攻關,促進航空運輸燃油清潔化。加快老舊船舶更新改造,發展電動、液化天然氣動力船舶,推動碼頭岸電設施應建全建,促進船舶靠港使用岸電常態化,鼓勵更新替代的港作車輛、港作機械使用新能源與清潔能源。提升鐵路系統電氣化水平。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50%以上;到2030年,當年新增新能源、清潔能源動力的交通工具比例達40%左右,營運交通工具單位換算周轉量碳排放強度比2020年下降10%。
21. 加強綠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開展交通基礎設施綠色化提升改造,推進節能低碳交通樞紐站場建設。推動鐵路、公路和市政道路統籌集約利用線位、橋位等交通通道資源,推進珠江口區域航道、錨地資源的共享共用。加快布局公共充換電網絡,積極建設城際充電網絡和高速公路服務區快充站配套設施,有序推進充電樁、配套電網、加注(氣)站、加氫站等基礎設施建設。推廣交通慢行區,完善自行車網絡和停放設施。到2030年,廣州白云國際機場等民用運輸機場場內車輛裝備等全面實現電動化,高速公路服務區充電設施實現100%覆蓋。
(六)綠色低碳科技創新行動。
堅持創新第一動力,進一步完善綠色低碳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持續提升創新能力,優化科技創新生態圈,加大低碳技術研發和推廣力度,充分發揮科技創新支撐引領作用。
22. 建立健全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體制機制。設立市級碳達峰碳中和重大科技專項,開展低碳零碳負碳技術攻關,抓住科技創新關鍵變量,搶占碳達峰碳中和技術制高點,打造綠色低碳領域科技創新策源地。探索建立部門間橫向聯動機制,加強市科技主管部門與各行業主管部門在行業科技工作中的協同。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體系,強化綠色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完善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支持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建立孵化載體,積極引進綠色技術創新項目、創新創業基地,推動低碳技術產業鏈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
23. 加強低碳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積極指導節能低碳領域相關單位申報國家和省級重點實驗室,大力推動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的建設。加快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高質量建設,強化與港澳及國際綠色低碳技術創新主體的跨區域合作。依托在穗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建設一批碳達峰碳中和市級重點實驗室、技術研發中心等創新平臺,支持行業龍頭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上下游企業共建綠色低碳產業創新中心,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
24. 強化碳達峰碳中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推廣應用。組織節能降碳關鍵技術、“卡脖子”技術攻關,聚焦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節能、氫能、新型電力系統、近零能耗建筑等重點領域,開展應用基礎研究。組織天然氣水合物開發利用、生物燃油制備、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低碳前沿技術研發,為國家和省低碳零碳負碳技術研發貢獻廣州力量。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積極開展綠色低碳新技術的示范應用,加大先進成熟綠色低碳技術的推廣力度,推動電力、石化等行業建設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全流程、集成化、規模化示范項目,加快冰蓄冷等儲能技術的推廣應用。
25. 加大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力度。加大綠色低碳相關專業高精尖人才引進力度,加快培養一批碳達峰碳中和領域國際一流學者、學科帶頭人和高水平科研團隊。鼓勵在穗高校加快綠色低碳相關學科、學院建設,建立多學科交叉的綠色低碳人才培養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創新企業合作,培養建設本地低碳產業青年創新人才隊伍。
(七)綠色要素市場交易體系建設行動。
建立健全碳排放權交易、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等有利于綠色低碳發展的市場體系,全面激發節能降碳市場活力。
26. 大力推動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按要求組織重點排放企業參加全國、廣東省碳排放權交易,做好碳排放信息報告與核查、配額清繳履約等工作。積極參與全國、廣東省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鼓勵單位和個人開發核證自愿減排項目,參與碳排放交易。以廣州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為戰略載體,積極引入國家、省、市及港澳地區優質企業或相關機構,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積極開展碳排放交易外匯試點,探索建立碳市場跨境交易機制,為國家提供國際鏈接經驗。大力支持廣州期貨交易所推進碳排放權期貨市場建設,條件成熟時研究推出碳排放權相關的期貨品種,并推進其他綠色發展類期貨品種的研究開發工作,打造完整期貨產業鏈。
27. 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研究建立科學、可操作性強的生態產品統計和價值核算體系,將生態效益納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評價體系。探索多元化生態產品價值提升和實現路徑,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全面推進全市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健全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和生態產品市場交易機制,建立主體多元的自然保護地建設機制,創新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金融機制,發揮市場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中的基礎性作用。
(八)碳匯能力提升行動。
深入推進城市碳匯網絡建設,探索人口高密集都市地區生態保護與修復途徑,有效發揮森林、土壤、濕地、海洋等生態系統固碳作用,大力提升碳匯增量。
28. 完善城市碳匯網絡體系。嚴守生態保護紅線,依托“山水城田海”的自然稟賦,推進重要綠色生態空間聯動發展,構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城鄉山水格局。保護建設海珠濕地、白云山等城市綠核,沿主要河流水系、高快速路打造“三縱五橫”生態廊道,以綠道、碧道串聯沿線的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及城市公園,實現綠色空間貫通,打造城市生態翠環。強化立體綠化,緩解城市熱島效應,探索形成可實施、可推廣、可持續的城市降溫方案。堅持對植物類群系統收集、完整保存、高水平研究、可持續利用,高標準全力推進華南國家植物園建設。
29. 推動森林碳匯資源提質增效。充分發揮廣州在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建設中的創新引領作用,大力實施林業生態修復,強化森林培育經營,加強對古樹名木及榕樹等鄉土樹種的保護,確保森林覆蓋率、森林蓄積量穩中有升。開展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建設,實施高質量水源林工程,選擇固碳能力強的優良鄉土樹種用以改造低效林,重點推進花都、從化、增城等區低效生態公益林改造,培育大徑級森林。鞏固沿海防護林安全屏障,重點在番禺區和南沙區開展沿海基干林帶修復,推進粵港澳沿海防護林一體化。到2025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41.65%,森林蓄積量達到2000萬立方米。
30. 持續推進農業減排固碳。積極推廣應用節能環保農機和廣州市綠色低碳農業生產推薦技術,鼓勵發展農光互補、漁光互補等低碳農業模式,探索發展氣候韌性農業,持續推進農村種植業、養殖業減排。研發應用增匯型農業技術。開展耕地質量提升行動,深入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源頭減量,持續改良耕地土壤結構,提升耕地土壤有機碳儲量。加強農作物秸稈和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促進種養循環發展。
31. 穩步提升濕地海洋生態系統碳匯能力。加大濕地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力度,提升濕地生態系統功能和固碳能力,以海珠濕地、南沙濕地、白云濕地為重點,進一步完善濕地公園建設,推動海珠國家濕地公園打造成為國際標桿性濕地公園。以番禺海鷗島、南沙濕地以及海洋生態受損和脆弱區域為重點,實施紅樹林保護修復工程,到2025年,全市完成營造和修復紅樹林面積200公頃。
(九)綠色低碳全民行動。
人口持續穩定增長是導致全市碳排放不斷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需要加快提高全民節能低碳意識、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生活新風尚。
32. 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將生態文明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以碳達峰碳中和基礎知識為重點,普及生態文明理念。在各類學校、企業、社區等場所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生態文明建設宣傳教育活動,充分利用政務微博、政務微信、社交網絡、手機短信等新媒體,廣泛宣傳節能降碳知識和政策。組織好全國節能宣傳周、全國低碳日、世界環境日等主題宣傳活動,鼓勵市民廣泛參與,增強社會公眾的綠色低碳意識。
33. 推廣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深入開展綠色生活創建行動,建設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形成崇尚綠色生活的社會氛圍。推行綠色消費、綠色居住、綠色出行,宣揚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引導市民養成節約用電、節約用水、節約糧食等良好習慣,讓綠色生活方式深入人心。完善綠色產品消費激勵措施,大力推廣節能家電、高效照明產品、新能源汽車、節水器具等。繼續深化碳普惠制,探索增加碳普惠應用場景。支持碳普惠核證減排量項目、自愿減排項目實施。建立低碳消費激勵機制,推進碳標簽、低碳產品認證、低碳標識體系建設。到2025年底,力爭全市不低于90%的處級及以上黨政機關完成節約型機關創建,大力推進全市建筑面積10萬平方米(含)以上的大型商場開展“綠色商場”創建。
34. 引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研究設立“雙碳”產業聯盟,做大做強龍頭企業,推動“雙碳”全產業鏈補鏈強鏈延鏈。引導和鼓勵企業轉變生產經營理念,主動適應綠色低碳發展要求,增強企業環境責任意識。鼓勵電商企業打造線上綠色平臺,為消費者提供綠色低碳產品,引導商家低碳生產。推動企業廣泛開展碳賬戶建設,提高碳排放核算能力。重點用能單位、相關上市公司和發債企業等應按照強制性披露要求定期公布企業碳排放信息。充分發揮新聞媒體和協會等社會團體的作用,督促企業牢固樹立生態意識,自覺履行節能減排的社會責任。
35. 強化領導干部培訓。將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作為干部教育培訓的重要內容,面向各級領導干部開展多形式、分層次、全覆蓋的碳達峰碳中和專題培訓,深化各級領導干部對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科學性、系統性的認識。各級領導干部要加強對碳達峰碳中和基礎知識、實現路徑和工作要求的學習,做到真學、真懂、真會、真用。從事綠色低碳發展相關工作的領導干部要提升專業素養和業務能力,切實增強抓好綠色低碳發展的本領。
(十)碳達峰碳中和先行先試行動。
支持有條件的區域和關鍵行業、重點企業率先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探索可推廣、可復制的廣州經驗。
36. 爭創國家、省綠色低碳試點。大力推動廣州市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創新模式加快落地、增量擴面,全力支持南沙、從化加快推進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投融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建設,推動財稅、金融等改革措施在我市先行先試。充分發揮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引領作用,積極爭取國家、省部署的綠色低碳試點,推動低碳零碳負碳技術在我市的創新發展,形成可推廣、可復制的有效模式和實踐經驗。
37. 多層次開展碳達峰碳中和示范。各區要結合本區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資源環境稟賦,從實際出發推進本區綠色低碳發展。對碳排放基本穩定的地區,要鞏固節能降碳成果,為全市碳達峰工作作出積極貢獻;對碳排放仍在增長的地區,要加大節能降碳工作力度,盡快實現碳排放增長與經濟增長脫鉤并進入碳排放平臺期。鼓勵各區選擇典型區域、園區、社區打造一批碳中和試點示范,積極推動廣州國際生物島創建零碳島。充分發揮在穗央企、省屬國企和大型市屬國企的引領帶動作用,開展碳達峰碳中和示范企業創建行動。到2030年,建成一批碳達峰碳中和領航企業。
四、政策保障
(一)建立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
加強碳排放統計核算能力建設,建立健全涵蓋全市及各區分領域、分行業、分能源品種的能源統計和碳排放核算體系,定期編制市級溫室氣體清單,鼓勵各區編制區級溫室氣體清單。研究建設全市碳排放監測智慧云平臺,充分利用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先進技術,實現對各重點領域碳排放和森林碳匯的科學監測和管理。推進碳排放實測技術發展,加快遙感測量、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技術在碳排放監測領域的應用,進一步提高碳排放統計核算水平和精確度。建立生態系統碳匯核算監測體系,開展碳匯本底調查和儲量評估。
(二)健全法規規章標準。
加速清理現行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中與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不相適應的內容,推動節約能源、循環經濟、清潔生產、環境保護、綠色低碳科技創新等領域地方性法規、政府規章制定修訂。對標國際先進水平,定期修訂廣州市產業能效指南,推動制定更加嚴格的產品能耗限額、建筑能耗限額、設備能效等級等指標。支持相關研究機構和企業積極參與國際國內能效和低碳標準制定修訂。
(三)完善財稅和價格政策。
推動設立廣州市碳達峰碳中和專項資金,加大對碳達峰碳中和重大行動、重大示范、重大工程的資金支持力度。研究制定碳達峰碳中和投資支持政策,持續引導社會資本向綠色低碳項目建設、技術研發等領域傾斜。設立綠色低碳發展基金,鼓勵有條件的區、金融機構、行業組織、企業設立碳基金。嚴格落實節能節水、資源綜合利用等稅收優惠政策,強化稅收的綠色低碳導向作用。落實新能源汽車稅收減免政策。嚴格落實差別電價、階梯電價等綠色電價政策。
(四)優化綠色金融體系。
進一步豐富和完善綠色金融組織體系、標準體系和產品服務體系。大力發展綠色貸款、綠色股權、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等金融工具,引導金融機構為節能環保、清潔能源、綠色建筑、綠色交通等領域綠色低碳項目提供長期限、低成本資金。拓寬綠色低碳企業直接融資渠道,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碳中和債等綠色公司信用類債券。充分發揮廣州南沙粵港合作咨詢委員會“超級聯系人”作用,支持港澳地區相關機構參與綠色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和綠色低碳產業投資基金投資,大力拓展大灣區綠色項目融資渠道。
(五)建立碳排放信用監管制度。
研究建立碳排放信息披露、信用評價、信用修復機制,建立健全碳排放信用監管制度。探索建立碳排放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制度,出臺碳排放信用修復指引,加強市場主體碳排放信用權益保障。充分利用現有信息服務平臺,探索拓展碳排放信用管理服務,強化服務平臺監管,制定服務平臺監管規則和運維辦法,推動服務平臺與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統等平臺互聯互通,促進碳排放信用信息依法依規應用。
(六)加強對外合作交流。
持續增強國際商貿中心功能,積極發展綠色對外貿易,大力發展高質量、高附加值的綠色產品和服務貿易,推動綠色廣貨“走出去”,積極參與綠色“一帶一路”建設。支持南沙自貿區主動對標國際高標準自貿協定中的環境條款,探索環境與貿易相互促進、相互支撐的新模式。充分發揮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等重要展會平臺綠色低碳引領作用,支持綠色低碳貿易主體參展,推進“綠色展會”建設。研究組建碳達峰碳中和智庫,加強與香港、澳門等大灣區城市在碳達峰碳中和基礎科學研究、綠色低碳技術、宣傳引導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為我市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戰略規劃、政策制定以及重大項目建設提供智力支持。積極參與、承辦國家、省組織的碳達峰碳中和相關大型國際性會議,在辦好國際金融論壇(IFF)全球年會等國際性主題活動基礎上,策劃常態化舉辦具有城市特色的碳達峰碳中和國際高峰論壇。
五、組織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發揮市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統籌研究重要事項、制定重大政策。市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按照重點任務分工,研究制定本領域的實施方案,扎實推進各領域相關工作開展。各區相應建立主要負責人負總責的領導機制,深入開展區級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市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應加強統籌協調,定期對各部門和各區工作進展情況進行調度,督促目標任務落實落細。
(二)強化責任落實。
各相關部門、各區要深刻認識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復雜性,切實扛起政治責任。各相關部門、各區按照廣州市《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實施意見》和本方案確定的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細化具體政策措施,壓實工作責任,確保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成效到位。
(三)嚴格監督考核。
建立健全碳達峰碳中和綜合評價考核制度,定期對市相關部門和各區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考核,實現對能源消費和碳排放指標的協同管理、協同分解、協同考核。強化監督考核結果應用,將考核結果作為領導干部績效考核的重要指標,對碳達峰工作成效突出的部門、區、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鼓勵,對未完成目標任務的部門和區實行通報批評和約談問責。
公開方式:主動公開
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秘書處 2023年3月20日印發
來源:廣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下一資訊:地方動態丨惠州市城鄉建設領域綠色循環發展與節能降耗專項資金項目入庫儲備工作通知
上一資訊:地方動態│《清遠市綠色建筑管理辦法》印發
地方動態丨惠州市城鄉建設領域綠色循環發展與節能降耗專項資金項目入庫儲備工作通知 (2023-03-28)
政策關注丨《佛山市2023年推廣裝配式建筑工作要點》全文印發 (2023-03-30)
政策關注丨廣州部署碳達峰十大重點任務 提升綠色建材應用比例 (2023-04-11)
地方動態│《清遠市綠色建筑管理辦法》印發 (2023-03-14)
政策關注丨粵今年將建設100個美麗圩鎮樣板 發展壯大50個中心鎮 (2023-03-02)
政策解讀丨2023深圳計劃新增裝配式建筑面積1500萬平方米 (2023-03-01)